催眠治療導論
- Your Mind Matters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17 分鐘
一、催眠導論:開啟潛意識大門的鑰匙
你是否曾看過電影《盜夢空間》,被其中層層嵌套的夢境和通過催眠影響潛意識的情節所震撼? 電影中,主角們深入他人的潛意識,竊取機密、植入想法,雖充滿科幻色彩,卻也讓我們對催眠和潛意識之間的神秘聯繫充滿好奇。 在現實世界里,催眠並非遙不可及的奇幻技能,它是一種引導個體意識進入特殊狀態,從而與潛意識溝通的科學方法。
催眠狀態下,個體的意識會部分或全部被抑制,而潛意識則變得活躍。 在催眠師的引導下,個體可以更加容易地進入潛意識,與內心的深處進行對話,從而瞭解並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當我們進入催眠狀態,就好像進入了一個內心的秘密花園,那些被日常意識忽略的潛意識資訊,在這裡一一浮現 ,讓我們得以洞察內心深處的情感、慾望和記憶。

二、意識與潛意識:心靈的雙生世界
(一)意識:清醒的領航者
意識,是我們在清醒狀態下能夠直接感知和控制的心理層面。 它就像心靈的領航者,主導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動。 在理性思考時,意識幫助我們分析問題、權衡利弊。 當我們考慮購買一款新手機時,意識會促使我們比較不同品牌和型號的性能、價格、外觀等因素,然後基於這些分析做出決策。 在學習新知識時,意識讓我們集中注意力,理解和記憶資訊。 課堂上,我們有意識地聽講、做筆記,努力掌握老師傳授的內容 ,這些都是意識在發揮作用。 它讓我們能夠適應環境,做出符合邏輯和現實的選擇 。
(二)潛意識:隱藏的深海巨獸
潛意識則如同隱藏在深海中的巨獸,雖難以察覺,卻擁有巨大的力量。 弗洛德提出的 「冰山理論」,將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意識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隱藏在水下的龐大主體 。 潛意識包含了我們被壓抑的慾望、情感、記憶以及本能反應。 這些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會被我們直接意識到,但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夢中,會出現一些荒誕離奇的場景和情節。 比如,夢到自己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或者與早已去世的親人交談。 這些夢境往往是潛意識的表達。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通過對夢境的解析,可以揭示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 。 口誤也是潛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原本想說 「我喜歡這個專案」,卻不小心說成 「我討厭這個專案」,這種口誤可能反映出內心深處對該專案的真實感受,只是在意識層面被壓抑了 。
(三)意識與潛意識的互動
意識與潛意識並非相互孤立,而是緊密相連、相互作用。 意識對潛意識具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它會將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道德準則或個人價值觀的想法和慾望壓抑到潛意識中。 在一個正式的商務會議上,你可能突然產生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想法,但意識會迅速將其壓制下去,不讓它表現出來。
潛意識也會對意識產生潛在影響。 一些潛意識中的資訊會在不經意間滲透到意識層面,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人或事物產生一種莫名的好感或厭惡,卻無法明確原因,這可能就是潛意識中的記憶或情感在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潛意識中重複呈現一些積極的詞語,會影響個體在後續任務中的表現,使其更傾向於積極的行為和態度 。
三、催眠中的心理暗示:撬動潛意識的槓桿
(一)暗示的力量
在催眠的奇妙世界里,心理暗示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它能夠開啟潛意識的大門,引導個體進入特定的心理狀態 。 催眠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溫和的語氣以及特定的行為動作,向被催眠者傳遞暗示資訊,從而影響他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 在催眠過程中,催眠師可能會用輕柔而緩慢的語氣說:“你的身體越來越放鬆,每一次呼吸都讓你更加沉入寧靜之中。 “ 這種語言暗示能夠引導被催眠者放鬆身心,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師還可能配合一些簡單的動作,如輕輕觸摸被催眠者的額頭,增強暗示的效果 。
(二)暗示的分類與應用
催眠中的暗示形式豐富多樣,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和應用場景。 現實指令性暗示是一種直接明確的暗示方式,催眠師會直接給出具體的指令,讓被催眠者執行。 在治療失眠時,催眠師可能會直接暗示:“今晚你會睡得非常香甜,一覺到天亮,醒來后感到精力充沛。 “ 這種暗示能夠直接作用於被催眠者的潛意識,幫助他們改變睡眠習慣 。 意念動作性暗示則是通過暗示引發被催眠者的身體動作或感覺。 催眠師暗示被催眠者:「你的手臂變得越來越輕,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托起。 “ 被催眠者往往會真的感覺到手臂變輕並逐漸抬起,這種暗示可以用於放鬆訓練、緩解疼痛等 。
間接暗示則更為含蓄委婉,催眠師通過故事、隱喻等方式傳遞暗示資訊。 在説明被催眠者克服恐懼時,催眠師可能會講述一個關於勇敢戰勝困難的故事,讓被催眠者在潛意識中受到啟發,從而增強面對恐懼的勇氣 。
(三)暗示生效的機制
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暗示之所以能夠在催眠中發揮作用,是因為它巧妙地繞過了意識的理性審查,直接作用於潛意識 。 當個體處於催眠狀態時,意識的批判性和防禦性減弱,潛意識更加開放,更容易接受暗示資訊 。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暗示能夠影響大腦神經遞質的分泌和神經元的活動。 研究表明,積極的暗示可以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使人產生愉悅感和動力,從而影響個體的情緒和行為 。 暗示還可以改變大腦的認知模式,使個體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發生改變 。 在催眠中,通過暗示讓被催眠者改變對某一事物的負面認知,從而緩解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
四、催眠技術中的意識轉換與潛意識啟動
(一)催眠誘導的方法
催眠誘導是引領個體從清醒狀態邁向催眠狀態的關鍵步驟,方法豐富多樣,各有獨特的操作方式與原理 。 視覺專注法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操作時,讓被催眠者舒適地坐或躺,放鬆全身。 隨後,催眠師會拿出一個小而明亮的物體,如水晶球或特製的發光棒,置於被催眠者眼前約 20 - 30 釐米處,引導其集中注意力凝視該物體。 催眠師用低沉、舒緩且富有節奏的聲音說:「專注地看著這個光點,它的光芒正在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你的視線越來越難以移開,其他的一切都漸漸模糊,只有這個光點清晰無比 。 隨著時間推移,被催眠者的眼睛會逐漸疲勞,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光點上,意識範圍逐漸縮小,從而進入催眠狀態。 這種方法的原理在於,通過視覺的高度專注,使大腦的注意力資源集中於一點,減少對其他資訊的關注,進而降低意識的活躍度,為潛意識的浮現創造條件 。
肌肉放鬆法也是常用的誘導方式。 催眠師先引導被催眠者調整呼吸,進行幾次深呼吸,讓身體初步放鬆。 接著,從被催眠者的腳部開始,催眠師輕聲指示:“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雙腳,感受雙腳的肌肉,慢慢地繃緊它們,用力,再用力,感受那種緊繃的感覺,然後,緩緩地放鬆,讓肌肉完全鬆弛下來,體會從緊繃到放鬆的巨大差異 。 “ 按照這樣的方式,依次對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膀、頸部和頭部的肌肉進行緊繃 - 放鬆的引導。 當全身肌肉都處於深度放鬆狀態時,被催眠者的身心會進入一種寧靜、舒適的狀態,意識也隨之放鬆,更容易接受催眠暗示,進入催眠狀態。 這一方法的原理是,身體的放鬆能夠帶動心理的放鬆,當身體肌肉不再緊張,大腦也會相應地放鬆警惕,意識的控制作用減弱,潛意識便有了更多展現的機會 。
心理疲勞法相對特殊,它通過讓被催眠者產生心理疲勞來誘導催眠。 催眠師會對被催眠者說出一些複雜、難以理解的話語,如:“想像一個沒有邊界的空間,這個空間裡的時間不是線性流動的,而是像水一樣流動,你要去抓住那些流動的時間片段,但是它們總是從你的指尖溜走 。 “ 這些話語讓被催眠者的思維陷入困惑和疲勞,大腦逐漸放棄對資訊的理性分析和判斷。 當被催眠者出現明顯的疲勞感,如眼神呆滯、反應遲緩時,催眠師再給予放鬆和進入催眠狀態的暗示,引導其進入催眠狀態。 這種方法利用了大腦在疲勞狀態下,意識的防禦和判斷能力下降的特點,使潛意識更容易被啟動 。
(二)催眠狀態下的意識特徵
當被催眠者成功進入催眠狀態后,其意識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 在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就像沉浸在一個只屬於自己和催眠師的世界里,對外界的干擾幾乎完全遮罩。 在一個周圍環境有些嘈雜的房間里進行催眠,被催眠者一旦進入催眠狀態,即使旁邊有人走動、說話,他們也似乎毫無察覺,所有的注意力都緊緊跟隨催眠師的引導 。
與清醒狀態相比,清醒時我們的意識處於活躍、分散的狀態,能夠同時關注周圍的各種事物和資訊,思維敏捷,能夠快速做出各種反應。 而在催眠狀態下,意識的活躍度降低,但專注度極高,思維變得相對單一,主要圍繞催眠師的暗示展開 。 在清醒時,我們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和家人聊天,還能留意到周圍環境的變化; 而在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只能聽到催眠師的聲音,對其他資訊幾乎沒有感知 。 從腦電波的角度來看,清醒狀態下,大腦主要呈現 β 波; 而在催眠狀態下,腦電波逐漸轉變為 α 波和 θ 波,這些腦電波的變化也反映了意識狀態的改變 。
(三)潛意識的激活與表現
催眠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打開潛意識的大門,讓潛意識中的內容浮現出來 。 在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的潛意識被啟動,一些被壓抑的記憶、情感會逐漸浮現 。 曾經有一位被催眠者,在童年時期經歷過一場嚴重的車禍,但這段記憶被他壓抑在了潛意識中。 在催眠過程中,當催眠師引導他回憶過去時,他逐漸浮現出了那場車禍的場景,他看到了當時驚恐的自己、車禍發生的瞬間以及周圍混亂的景象。 隨著這些記憶的浮現,他的情緒也變得激動起來,開始哭泣、顫抖,釋放出了多年來壓抑在內心的恐懼和痛苦 。
潛意識的啟動還會導致被催眠者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發生變化。 有些被催眠者可能會表現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行為。 一個平時性格內向、膽小的人,在潛意識被啟動后,可能會變得大膽、自信,敢於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 在心理方面,被催眠者可能會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發生改變。 原本對某件事情充滿焦慮和恐懼的人,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可能會重新審視這件事情,找到焦慮和恐懼的根源,並逐漸放下這些負面情緒,變得更加平靜和坦然 。
五、催眠在生活與治療中的應用
(一)心理治療領域
催眠在心理治療領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為眾多深受心理疾病困擾的患者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對於焦慮症患者而言,催眠就像是一陣溫柔的清風,能夠吹散他們內心瀰漫的緊張與不安。 在催眠狀態下,患者被引導著放鬆身心,進入一種寧靜、平和的心理狀態。 催眠師通過暗示,説明患者正視引發焦慮的源頭,讓他們逐漸放下對未來的過度擔憂和恐懼。 曾經有一位職場人士,由於工作壓力巨大,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每天都被各種負面情緒包圍,工作效率低下,生活也變得一團糟。 在接受催眠治療時,催眠師引導他想像自己置身於一片寧靜的海灘,海浪輕柔地拍打著沙灘,海風拂面,帶來陣陣涼爽。 隨著催眠的深入,患者的身體逐漸放鬆,緊皺的眉頭也慢慢舒展開來。 催眠師進一步暗示他,工作中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他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 經過幾次催眠治療,這位患者的焦慮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他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
恐懼症患者在催眠的説明下,也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 催眠師會引導患者逐步面對恐懼物件,在催眠狀態下,患者的恐懼反應會被削弱,同時,催眠師會給予積極的暗示,説明患者建立新的認知和應對方式 。 有一位患者對蜘蛛有著極度的恐懼,甚至看到蜘蛛的圖片都會驚恐萬分。 在催眠治療中,催眠師先讓患者進入深度放鬆狀態,然後從想像蜘蛛的模糊影像開始,逐漸引導他面對蜘蛛的清晰圖片,最後在現實中面對真正的蜘蛛。 在這個過程中,催眠師不斷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的暗示,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恐懼。 經過多次治療,患者對蜘蛛的恐懼程度大大降低,能夠較為平靜地面對蜘蛛 。
抑鬱症患者同樣可以從催眠治療中獲益。 催眠可以説明患者深入探索潛意識,挖掘出導致抑鬱情緒的深層原因,如童年時期的創傷、長期的壓抑情緒等。 通過催眠,患者可以釋放這些被壓抑的情感,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感 。 小李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儘管一直在服用藥物,但效果並不理想。 在接受催眠治療后,他發現自己的抑鬱情緒與工作上的挫折有關,而這些挫折又觸發了他高中時期的負面記憶。 在催眠師的引導下,他逐漸理解了自己是如何陷入抑鬱的低潮,並且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隨著治療的進行,他的情緒逐漸好轉,生活也重新充滿了陽光 。
(二)個人成長與自我提升
在個人成長與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催眠也發揮著獨特而奇妙的作用 。 它能夠成為增強自信心的強大助力,説明那些在生活中缺乏自信的人重新找回內心的力量。 當個體處於催眠狀態時,潛意識更容易接受積極的暗示。 催眠師會不斷給予諸如 「你是有價值的」」你具備成功的能力“”你值得擁有美好的一切“ 等積極的話語,這些暗示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潛意識中黑暗的角落,逐漸驅散了自我懷疑和自卑的陰霾 。 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為在學習上多次遭遇挫折,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在課堂上總是不敢發言,面對考試也充滿了恐懼。 在接受催眠后,他開始逐漸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上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在後來的一次演講比賽中,他勇敢地站在了舞臺上,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贏得了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催眠還能夠為提高記憶力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在催眠狀態下,大腦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資訊的接收和存儲效率大幅提高 。 催眠師會引導被催眠者運用一些記憶技巧,如聯想、想像等,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資訊。 有一位備考的考生,通過催眠訓練,學會了將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與生動的圖像和場景聯繫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記憶效率。 原本讓他頭疼的大量複習資料,現在能夠輕鬆地記住,考試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
對於那些深受不良習慣困擾的人來說,催眠是一種有效的克服工具 。 無論是吸煙、酗酒,還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催眠都可以通過改變潛意識中的行為模式和習慣,幫助人們擺脫這些不良行為的束縛 。 一位吸煙者嘗試通過催眠戒煙,在催眠過程中,催眠師暗示他對香煙的味道感到厭惡,吸煙會讓他感到身體不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他真正追求的。 經過幾次催眠治療,他對香煙的渴望逐漸降低,最終成功戒掉了煙癮 。
(三)其他領域的應用
在司法刑偵領域,催眠也有著獨特的應用價值 。 它可以幫助證人回憶起一些在正常狀態下被遺忘或忽略的案件細節,為案件的偵破提供重要線索 。 在一些案件中,證人可能因為受到驚嚇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無法清晰地回憶起案發時的情況。 通過催眠,他們可以進入一種放鬆的狀態,潛意識中的記憶被激活,從而更準確地描述犯罪嫌疑人的特徵、作案過程等關鍵資訊 。 曾經有一起盜竊案件,證人在案發時非常緊張,對犯罪嫌疑人的長相只有模糊的印象。 在催眠師的説明下,證人回憶起犯罪嫌疑人的一些獨特特徵,如臉上的一顆痣、走路的姿勢等,警方根據這些線索,成功鎖定並抓獲了犯罪嫌疑人 。
然而,催眠在司法刑偵中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爭議。 由於催眠狀態下的記憶可能會受到暗示的影響,存在被篡改或虛構的風險,因此,催眠獲取的證據在法庭上的採信度仍然存在爭議 。 在使用催眠技術時,需要嚴格遵循相關的程式和規範,確保其科學性和可靠性 。
在教育學習領域,催眠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 。 它可以幫助學生緩解考試壓力,增強學習動力和專注力 。 在考試前,學生可能會因為緊張和焦慮而影響發揮。 通過催眠,學生可以放鬆身心,調整心態,以更加自信和從容的狀態迎接考試 。 催眠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 在藝術創作學習中,催眠可以幫助學生進入一種靈感迸發的狀態,挖掘出內心深處的創造力 。
在舞臺表演領域,催眠常常被用於創造奇妙的表演效果,吸引觀眾的目光 。 催眠師會選擇一些觀眾上臺,將他們催眠后,讓他們做出一些有趣的行為或表演,如模仿動物、唱歌跳舞等 。 這些表演往往充滿了趣味性和戲劇性,為觀眾帶來了歡樂和驚喜。 需要注意的是,舞臺催眠表演更多地是為了娛樂目的,與專業的催眠治療有著本質的區別 。 在舞臺表演中,催眠師會確保被催眠者的安全和舒適,不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
六、科學視角下的催眠:研究與爭議
(一)催眠的科學研究成果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領域對催眠展開了深入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催眠背後的科學奧秘 。 神經影像學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觀察催眠狀態下大腦的神經活動變化 。 研究發現,在催眠狀態下,大腦的多個區域會發生顯著的活動改變 。 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會發生變化,這個區域與注意力、決策、自我控制等高級認知功能密切相關 。 當個體進入催眠狀態時,前額葉皮層的部分區域活動減弱,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在催眠狀態下,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會有所下降,更容易接受催眠師的暗示 。
邊緣系統的活動也會受到影響,該系統與情緒、記憶等功能緊密相連 。 催眠暗示能夠激活邊緣系統中的相關區域,從而引發被催眠者的情緒反應和記憶喚起 。 在催眠治療中,通過引導被催眠者回憶特定的記憶,可能會啟動邊緣系統中的海馬體等區域,幫助他們處理和釋放與這些記憶相關的情緒 。
心理學實驗也為催眠的效果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有研究表明,催眠可以有效地減輕疼痛感受 。 在一項實驗中,將參與者分為催眠組和對照組,對兩組參與者施加相同程度的疼痛刺激 。 催眠組在接受刺激前先接受催眠暗示,被告知他們會感受到較少的疼痛; 對照組則不接受催眠暗示 。 結果發現,催眠組參與者報告的疼痛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這表明催眠能夠通過改變大腦對疼痛信號的處理,減輕個體的疼痛體驗 。
(二)對催眠的質疑與爭議
儘管催眠在科學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社會上仍然存在對催眠的誤解和質疑。 有些人認為催眠是一種偽科學,只是利用了人們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欺騙,沒有真正的科學依據 。 他們認為,催眠所產生的效果只是被催眠者為了迎合催眠師而做出的表演,並非真正的心理和生理變化 。 還有人擔心,被催眠者會在催眠過程中失去自主意識,完全被催眠師控制,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
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質疑是缺乏依據的 。 催眠並非偽科學,它是基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原理發展而來的 。 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瞭催眠對大腦活動和心理狀態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 關於被催眠者會失去自主意識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自我意識和自主判斷能力,他們不會做出違背自己基本道德和價值觀的行為 。 如果催眠師給出的暗示與被催眠者的意願相衝突,被催眠者可以選擇拒絕或從催眠狀態中清醒過來 。
(三)催眠研究的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催眠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先進的技術能夠應用到催眠研究中,進一步揭示催眠的深層機制 。 結合腦機介面技術,研究者可以更精確地監測和分析被催眠者大腦的神經活動,甚至實現對催眠過程的精準調控 。 通過腦機介面,即時捕捉大腦的電信號,根據這些信號來調整催眠暗示的內容和方式,以達到更好的催眠效果 。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大量的催眠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潛在規律,為催眠治療提供更個人化的方案。
催眠的應用領域也有望進一步拓展。 在醫學領域,除了現有的心理治療和疼痛管理,催眠可能會在康復治療、疾病預防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 對於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通過催眠幫助他們調整心理狀態,增強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促進康復 。 在教育領域,催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 。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推廣,催眠將在更多領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有理由對催眠科學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
如果你渴望深入探索催眠領域,成為一名專業的催眠治療師,我們的催眠治療證書課程將是你的理想之選。 這門課程由業內資深專家精心設計,融合了前沿理論與豐富實踐,旨在為你提供全面、系統、專業的催眠學習體驗。
本催眠治療證書課程由劍橋大學畢業的資深催眠治療專家 Vincent 精心設計,融合前沿理論與實踐,採用哈佛大學提倡的互動式學習模式,為學員提供全面、系統、專業且充滿活力的催眠學習體驗。
課程內容多元,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學員將深入探究催眠的歷史發展、科學原理,以及意識與潛意識的奧秘. 課程學習多種實用誘導方法,如視覺專注法、肌肉放鬆法和心理疲勞法,讓學員能夠根據不同被催眠者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選擇合適的誘導方式.
催眠治療技術應用是課程核心,學員將學習運用催眠治療常見心理問題,如焦慮症、恐懼症和抑鬱症,以及幫助人們克服不良習慣,提升自信心和記憶力,挖掘個人潛能. 課程還設有案例分析環節,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深入剖析,學員將學習如何根據不同客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催眠治療方案.
課程導師 Vincent 畢業於劍橋大學,擁有 15 年心理輔導治療經驗,在臨床心理輔導方面成果斐然,成功處理大量個案. 他將法律談判和調解策略融入催眠治療,為學員帶來獨特的治療思路。 課程採用學院獨有的意識與潛意識談判術,引導意識與潛意識溝通,達成共識,改變不良思維和行為模式,解決心理問題. 課程還為學員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讓學員在真實的催眠治療場景中鍛煉技能. 設置豐富的案例討論環節,學員可與同學們共同探討複雜案例,在交流中拓寬思路,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程適合心理諮詢從業者、醫護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愛好者. 學習催眠治療技術是提升專業能力的有力途徑,能豐富治療手段,為來訪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幫助,增強自身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完成課程學習並通過考核后,學員將獲得由NGH美國國家催眠師公會及HA國際催眠協會兩個國際權威機構頒發的催眠治療證書. 擁有此證書,學員在就業市場上優勢顯著,無論是從事心理諮詢、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相關工作,還是開設自己的催眠治療工作室,都將獲得更多機會和信任。
參考文獻
[1] 弗洛德,S. (1917)。心理分析入門講座。
[2] 希爾加德,ER(1977 年)。分裂的意識:人類思想和行動的多重控制。
[3] Spiegel, D., & Spiegel, H. (1978).恍惚和治療:催眠的臨床應用。
[4] Kihlstrom, JF (1985 年)。催眠。心理學年鑒,36(1),385-418。
[5] Raz, A., & Shapiro, T. (2002).催眠建議性、注意力和大數法則。意識與認知,11(3),265-28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