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atsapp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搜尋

孤獨是一種病 (第四部分) - 音樂治療與Orff奧福音樂教學法

如何培育把孤獨化作鼓圈派對的孩子(提示:這當中少不了砂槌)

老實說,操場有時可殘酷了。獨自吃午餐的孩子、因「投球像企鵝般笨拙」而無法加入躲避球遊戲的孩子 —— 孤獨感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但倘若我們教孩子用搶奪最後一片披薩的熱情、創意與果斷,去戰勝人際疏離感,會是怎樣一番光景?這時,音樂治療和奧爾夫教學法便派上用場了。這些強大的工具,能將「我融不入」的感覺,轉化為「嘿,把那木琴遞給我,我們一起弄出些響亮的聲音!」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an Orff Music Group
正在參與Orff奧福小組的小朋友

嬰兒在學會說話前,就會跟著節奏搖擺;學步幼兒唱起《小鯊魚》Baby Shark 時,就像在表演歌劇。音樂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研究更顯示,音樂是凝聚社交關係的超強黏合劑,對孩子而言尤其如此。在音樂治療課程中,孩子們不只是唱歌,更會彼此合作。一群害羞的五歲孩童,每人手握一個手鼓,就能共同創造出一段節奏,無需言語交流。其中的奧妙在於:共同創作能消融孤獨感。當你專注於譜寫旋律時,根本沒空去煩惱「我夠不夠酷?」之類的問題。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的研究發現,參加小組音樂治療的自閉症兒童,僅僅五週後,社交互動能力就有了顯著提升。他們笑得更多了,開始有眼神接觸,甚至會主動與同儕玩耍。為什麼呢?因為音樂繞過了「尷尬」這層障礙。一個無法說出「想不想做朋友?」的孩子,也許能透過敲打出一段節奏,表達「我看見你了,咱們一起創造些很棒的東西吧」。


奧福教學法:卡爾・奧爾夫打造快樂連結的藍圖

卡爾・奧爾夫(奧福),那位創作出讓你小學時厭煩(抱歉,但這是事實)的上口直笛曲的音樂天才,設計這套教學法只有一個目的:讓音樂變得人人可及,並強調合作。你無需具備完美音準,只要願意敲鼓、搖晃砂槌,或是哼上一段傻傻的調子就行。在奧爾夫音樂教室裡,孩子們共同創作:他們為故事譜寫節奏,用肢體動作演繹旋律,甚至能用隨機的聲響(是的,就連玩具彈簧「嘣」的一聲也行)編成一首合唱曲。


這套方法的精妙之處在哪?在於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參與與否。一個在數學課上覺得自己被邊緣化的孩子,在奧爾夫音樂圈中,卻能搖身一變,成為耀眼的「節奏領導者」。他們學會傾聽他人、輪流表達,並欣賞彼此的差異 —— 這些技能從根本上對抗著孤獨感。這就好比用聲音搭建樂高積木塔:每個孩子都添上一塊,最後創造出超越個人力量的作品。


為什麼要從小開始?因為孤獨就像種子(讓我們趁早拔除)

童年時期感受到與他人連結的孩子,成年後較不容易受孤獨感困擾。音樂和像奧爾夫教學法這類基於遊戲的技巧,透過教授三項關鍵技能,為孩子們織起一張「社交安全網」:


  • 非言語溝通:害羞的孩子能透過節奏或舞蹈表達情感,減輕「說出恰當言辭」的壓力。

  • 同理心:當你與他人一起演奏音樂時,就學會了配合節奏 —— 就像在對話中學會傾聽與適應。

  • 歸屬感:在鼓圈裡沒有「局外人」。無論是三角鐵輕微的「叮」聲,還是低音鼓轟隆的巨響,每個人發出的聲音都至關重要。


在芬蘭,快樂幾乎成了國民運動,當地學校採用基於奧爾夫理念的課程,確保沒有孩子感到被冷落。一項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參加融入奧爾夫教學法音樂課程的大學生,在口語表達、溝通能力、合作精神及主動參與小組活動等社交能力方面,都比傳統課堂的同學有顯著提升 。他們不只是學音樂,更學會了「看見」彼此。


催眠和 NLP 也能用在孩子身上?(提示:可以,但得搭配絨毛玩具)

等等,還記得我們之前介紹給成年人的方法嗎?催眠和 NLP 可不只適用於大人。專為兒童設計的催眠技巧,能增強孩子參與遊戲的自信(比如暗示「你邀請別人一起玩時,勇敢得像頭獅子!」);而基於 NLP 理念的溝通技巧,則能引導孩子說出「我喜歡你的畫,我能和你一起畫嗎?」,而非躲躲藏藏。若再結合音樂治療,就形成了社交連結的三重奏:主動接觸的自信、溝通的技巧,以及有趣的互動方式。


我們的培訓課程將這些技巧調整得更適合孩子的思維模式 —— 像是搭配卡通角色的引導冥想,或是讓孩子模仿彼此笑容的 NLP 小遊戲。這不是要進行治療,而是要給孩子們一套工具箱,讓他們能像堆沙堡般自然地建立友誼。


最終合唱:在緊密相連的世界中,孤獨無處遁形

從幫助成年人突破自我的催眠,到深化對話的 NLP,再到訓練社群識別孤獨的 MHFA,如今還有音樂治療和奧爾夫教學法為孩子打下社交基礎 —— 這個系列其實只圍繞一個核心:無論年齡多大,建立聯繫都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


孤獨在沉默中滋長,但我們也手握解藥:


  • 成年人:主動與陌生人交談,擁抱鄰居,或許還能報讀催眠課程,不再為一句「你好」過度思慮。

  • 社群:開展 MHFA 培訓,建設共居社區,設計讓「孤獨」變得可有可無的鄰里環境。

  • 孩子:讓他們盡情敲鼓、哼唱有趣的歌曲,領悟與他人一起創造歡樂聲響,才是最棒的快樂。


所以,無論你年方五歲,還是九十五歲,請記住:建立聯繫的關鍵,並不在於擅長寒暄,或擁有一萬個朋友。而是願意主動參與 —— 帶著一把砂槌、一個微笑,或單純懷著「想不想加入我?」的開放態度。


世界有時或許讓人感到孤單,但真相是:我們距離重獲歸屬感,也許只差一場鼓圈派對而已。


(至此,我們的系列文章圓滿結束!感謝一路相伴,現在就去創造些熱鬧的聲響吧,別忘了邀請身邊的人一起!)


參考文獻

  • LaGasse AB. Effects of a music therapy group intervention on enhancing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 Music Ther. 2014 Fall;51(3):250-75. doi: 10.1093/jmt/thu012. Epub 2014 Jul 22. PMID: 25053766.

  • Cai, Z., Daoruang, K., & Posrithong, A. (2024).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grating Orff-Schulwerk in Music Class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3(7), 3561–3573.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