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atsapp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搜尋

孤獨是一種病(第二部分)(沒錯,催眠和 NLP 真的能幫上忙!)

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社群

如今,你已經熟練掌握了與咖啡師閒聊的技巧,還開始借助催眠來避免陷入 “我是不是回覆信息得太快了?” 這種無端的焦慮循環(劇透一下:其實沒人在意 —— 大家都忙著糾結自己發的消息是否合適)。現在,我們來談談如何構建比一對一交流更宏大的社交網絡:社群。意大利撒丁島的村民深知一個道理,而我們卻早已遺忘:當你身處一個把你當作家人的社群時,孤獨便無處遁形,即便你不小心踢翻了他門前的小矮人。

煩人的三姑六婆有助解決孤獨?(也許吧,不過也要小心他們增加你的心理壓力喲!)
煩人的三姑六婆有助解決孤獨?(也許吧,不過也要小心他們增加你的心理壓力喲!)

1. 向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群取經(提示:秘訣可不只是橄欖油)

在撒丁島山區高處的斯特里薩利村(Villagrande Strisaili),仿佛一個時光膠囊,在這里,“社群” 並非時髦的口號,而是一種生存策略。當地居民的壽命比歐洲平均水平高出 30 年,他們的長壽秘訣可不只是在壁爐旁小酌紅酒(雖然這也沒壞處),關鍵在於 “強制” 的親近。小鎮廣場是生活的核心,你去郵局、教堂或面包店,路上至少會碰上 12 位鄰居,無論你願不願意,他們都會追問你表妹二婚的各種細節。


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麽?把生活環境設計得像中世紀的村莊(當然,刪減掉瘟疫)。選擇那些容易偶遇他人的社區,比如附近有公園、咖啡店,甚至一個小小的圖書交換箱。城市規劃者也開始關注這點,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讓你所需的一切,包括人際交往,步行片刻就能實現。你無需擁有鋪滿鵝卵石的廣場,一個共享天台或寵物公園也能發揮神奇作用。額外福利:你的孩子可以像撒丁島的孩子一樣,從社區菜園里 “順手牽” 番茄(不過最好先打聲招呼)。


2. 共居生活:分擔家務,更分享生活點滴

厭倦了隔著窗戶尷尬地向鄰居揮手(或者從來都不知道對面住的人長什麽樣子?)歡迎了解共居生活,這是成年人的夏令營(沒有強制的合唱環節,除非你喜歡)。在丹麥,有 700 個共居社區,居民們共享廚房、花園,甚至共同照顧孩子。在美國,這一潮流也在興起:想象一下,和鄰居分攤采購食材的任務,每周舉辦聚餐,有人總會多備一個雞蛋(或者借你一個肩膀讓你傾訴)。


共居生活並非只適合嬉皮士或退休人士。瑞典的年輕職場人紛紛告別單身公寓,選擇共享空間,既能享受獨處時光,也能融入集體生活。其中的奧妙在於共同的目標。無論是修理籬笆,還是爭論如何烘焙酸面包,一起協作比任何團建活動都更能快速建立情誼。而且,你再也不用假裝喜歡室友半夜的打鼓練習 —— 你可以自己選擇志同道合的夥伴。


3. “村落運動”:居家養老(有依靠)

對於老年人來說,當行動不便或失去親人時,孤獨感往往最為強烈。這時,“村落運動” 應運而生,它為 “眾人拾柴火焰高” 賦予了現代意義。房主每年支付一定費用,就能加入一個互助網絡,鄰居(或雇傭的幫手)會幫忙跑腿、修理漏水的水龍頭,還會組織賓果遊戲之夜。無需住進冷清的養老院,你可以繼續待在自己種下第一株花草的家中,身邊有一群熟悉你咖啡口味、記得你孫輩名字的人,成為你的生活保障。


在波士頓,比肯山村落(Beacon Hill Village)最初只有 200 名成員,如今蓬勃發展,因為它不僅僅提供服務,更給予歸屬感。義工送餐時會留下來陪你聊天;讀書俱樂部在客廳里舉行,而非會議室。這證明社群的意義不僅在於地理位置的鄰近,更在於用心關懷。


4. 像對抗病毒一樣對抗孤獨(因為它會傳染)

還記得孤獨具有傳染性嗎?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發現,孤獨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就像幼兒園里的感冒,從邊緣人群(經常爽約的朋友)開始,逐漸向中心蔓延。解決辦法是什麽?先關注 “邊緣人群”。如果你注意到派對上總有人躲在角落,邀請他們加入你的知識問答小組;為新搬來的居民舉辦 “歡迎咖啡會” —— 他們最容易感到孤獨,一點小小的歡迎之舉意義重大。


社會組織也開始重視這一點。在英國,“抗孤獨倡導者” 培訓志願者成為社交橋梁,將孤獨的人與他們感興趣的愛好團體或俱樂部配對。這不是慈善施舍,而是增強社會的 “免疫力”。因為當一個人感受到連接,這種積極的影響就會向外擴散,就像往池塘里扔一顆石子,激起的不是水波,而是 “一起吃午飯?” 這樣的邀請浪潮。


5. 催眠和 NLP:構建社群的秘密武器

等等,我們在第一部分不是已經討論過這些了嗎?沒錯,但這里有個轉折:催眠NLP 不僅適用於一對一的交流,還能極大提升你的社群交往能力。


催眠能幫助你克服在群體中 “過於突出” 或 “不夠出色” 的恐懼。想象一下,走進派對時,你不再躲在零食桌旁(雖然零食也很重要),而是真正渴望結識他人。


NLP 則教你 “呼應” 群體氛圍,無論是氣氛熱烈的讀書俱樂部,還是寧靜平和的瑜伽課堂,讓你自然融入,不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留意他人的說話方式、手勢,甚至笑聲,巧妙地調整自己。這不是模仿,而是共情的實踐。


我們的培訓不僅能提升個人自信,更能讓你成為促進社交連接的核心人物。你是否遇到過那種一走進房間就能讓所有人感到被關注的人?掌握一點催眠技巧,平息內心的批判聲音,再運用 NLP “讀懂” 場合氛圍,你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最後的思考:社群不必完美(謝天謝地)

撒丁島的居民沒有 Instagram,也叫不了 Uber Eats,但他們擁有我們努力重建的東西:彼此坦誠相待。他們會爭吵、會歡笑,相互依靠,因為生存(還有檸檬樹)離不開彼此。你不需要住在山村或加入共居社區,只需要有勇氣對鄰居說:“嘿,我的烤架壞了,能借用你的嗎?”(小貼士:記得回贈啤酒)。


孤獨在孤立中滋生,而快樂也是在人與人的連接中孕育。無論你是用催眠突破自我,用 NLP 深化對話,還是只是端著一盤餅幹(烤焦了也沒關系)敲響鄰居的門,記住:社群是由一次次或尷尬、或美好的互動逐步構建起來的。

準備好不再只是刷手機,而是開始真正的社交連接了嗎?你的社群正在等待著你 —— 快去做那個帶餅幹分享的人吧。


(敬請期待第三部分,我們將探討科技的作用(沒錯,它也能幫上忙!),以及如何終身保持良好的社交能力!)


Reference

Beck, A. F. (2020). What is co-housing?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 the studies of Danish intergenerational Co-housing.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7(1), 40-64


Poulain, M., Pes, G. M., Grasland, C., Carru, C., Ferrucci, L., Baggio, G., ... & Caselli, G. (2011). A population where men live as long as women: Villagrande Strisaili, Sardinia. PLoS One, 6(2), e18811.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