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atsapp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搜尋

從電影《贖夢》看精神困境與夢境隱喻(劇透-慎入!)

一、精神疾患的鏡像迷宮

 

《贖夢》海報
《贖夢》海報

1.1 創傷應激與身份崩解

影片伊始,張家輝飾演的沈卓仁便被命運的巨輪無情碾壓,投資失敗的陰霾如濃稠的墨汁,迅速將他的生活染成一片黑暗。這一沈重打擊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自此,他墜入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深淵。


在心理學領域,PTSD 是一種常見於經歷或目睹嚴重創傷事件後的精神障礙。沈卓仁的持續性噩夢,便是 PTSD 侵入性記憶的典型表現。那些在夢中反覆出現的場景,或許是投資失敗的瞬間,或許是妻子離去的背影,每一次重現都如同一把尖銳的刀,刺痛他的心靈。他蜷縮在精神病院角落的畫面,像一幅凝固的絕望之圖。呢喃著 “我害死了她”,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話語,而是 “幸存者負罪感” 的深刻體現。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存者負罪感” 源於個體在經歷災難或創傷後,對自己幸存而他人不幸的深深自責。在沈卓仁的認知里,他將妻子的死亡歸咎於自己的投資決策失誤,這種病理性自責如同毒瘤一般,在他的內心不斷生長,逐漸侵蝕他的現實檢驗能力,使他分不清夢境與現實,最終陷入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1.2 解離性障礙的視聽呈現

陳法拉飾演的紀慧玲,為我們呈現了另一種精神疾患 —— 解離性身份障礙(DID)的覆雜與掙紮。DID,曾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身上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這些人格交替控制個體的行為,且彼此之間往往缺乏記憶聯系。


影片中,紀慧玲從一個知性、溫柔的主婦,逐漸轉變為一個瘋癲、絕望的女人,這一過程充滿了戲劇性與沖擊力。導演通過一系列精妙的視聽手法,將 DID 患者的內心世界具象化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快速剪輯如同急促的心跳,在不同人格狀態下的紀慧玲之間快速切換,讓觀眾感受到她內心的混亂與無序;失焦鏡頭則營造出一種虛幻、迷離的氛圍,仿佛紀慧玲始終處於一個模糊不清的世界中,無法找到真實的自我;非現實音效的運用,如尖銳的耳鳴聲、空靈的回響,進一步增強了角色的精神錯亂感,讓觀眾如同置身於她的精神世界,真切地感受到那種記憶斷層與人格切換帶來的痛苦與迷茫。


當紀慧玲在露台企跳的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整個畫面充滿了張力。威吔束縛下她擺動的身體,像是被命運之手肆意擺弄的玩偶;失控的尖叫,是她內心深處本我與超我激烈沖突的吶喊。本我代表著原始的欲望和沖動,超我則象征著道德和社會規範,在紀慧玲面臨生活的絕境時,這兩者在她的內心展開了一場殘酷的廝殺,將她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陳法飾演紀慧玲
陳法飾演紀慧玲

二、夢境解析的多重維度

2.1 弗洛伊德式潛意識劇場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是被壓抑的欲望的變相滿足。在《贖夢》中,夢境宛如一座神秘的劇場,上演著主角們潛意識深處的恐懼與欲望。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 “紅裙吊屍” 意象,可視為弗洛伊德理論中 “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 的變體。張家輝 18 歲目睹的真實案件被重構為夢境核心,揭示了潛意識中對死亡本能的恐懼。當主角在夢中被追殺時,追趕者的模糊面容暗示著自我懲罰的內在驅力。這一意象或許源於他童年時期未解決的創傷,或是對現實生活中失敗的逃避與自責。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夢的內容可分為顯意和隱意。顯意是夢的表面情節,而隱意則是隱藏在背後的真實欲望和情感。影片中的夢境情節,如陰森的小巷、破舊的房屋、追逐與逃亡,都是顯意的呈現。而其背後隱藏的隱意,可能是主角對過去錯誤的愧疚、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自我身份的探尋。通過對夢境的解析,我們仿佛跟隨主角一同深入潛意識的迷宮,揭開那些被塵封已久的秘密。


2.2 榮格原型理論的現代演繹

榮格的原型理論為我們理解影片中的夢境提供了另一個獨特的視角。他認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存在著各種原型,這些原型是人類共同的心理遺產,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劉俊謙飾演的心理醫生 Dr.Man 象征著榮格所說的 “陰影” 人格。他在治療過程中逐漸暴露的童年創傷,體現了 “個體化過程” 中必須直面的黑暗面。當他在鏡中看到自己與患者重疊的瞬間,正是集體無意識原型突破個體防御的隱喻。這一瞬間,仿佛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照亮了他內心深處隱藏已久的恐懼與痛苦。他一直試圖通過治療他人來逃避自己的創傷,然而,患者的夢境卻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內心的陰影。

榮格還提出了 “人格面具” 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展現的外在形象。在影片中,每個角色都戴著不同的 “人格面具”。沈卓仁在事業成功時,展現出的是自信、果斷的一面;而在陷入精神困境後,他的 “人格面具” 逐漸破碎,露出了內心的脆弱與無助。紀慧玲在家庭中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然而,她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紮卻被這層面具所掩蓋。這些 “人格面具” 的存在,使得角色們在現實生活中與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只有在夢境中,他們才能暫時擺脫面具的束縛,展現出真實的內心世界。


三、虛實邊界的認知重構

3.1 清醒夢的神經學解讀

影片中 “假醒” 現象的頻繁出現,無疑是對觀眾認知的一次強烈沖擊,而這一現象與現代睡眠研究中的 “睡眠癱瘓” 現象高度契合,為我們揭示了夢境與現實之間那微妙而覆雜的關系。

當角色從噩夢的深淵中驚醒,以為終於逃離了恐怖的夢境,卻沒想到再次陷入了更深層次的夢境之中。這種如夢似幻、真假難辨的情節,讓觀眾仿佛置身於一個無盡的夢境迷宮,找不到出口。導演通過對眼球快速運動(REM)特征的視覺化處理,為我們精準覆現了清醒夢狀態下的神經活動模式,使我們得以一窺夢境背後的科學奧秘。


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眼球會快速地向各個方向移動,大腦也異常活躍,就像我們清醒時一樣。此時,身體的肌肉處於麻痹狀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防止我們在夢中做出動作而傷害到自己。影片中對這一狀態的呈現,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角色在夢境中的無助和恐懼,也讓我們對睡眠的生理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清醒夢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它介於清醒和睡眠之間,與催眠狀態相似。在清醒夢中,我們的意識部分覺醒,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夢境的發展。這種獨特的意識體驗,為我們探索潛意識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它讓我們能夠突破現實的束縛,自由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欲望,同時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2 創傷記憶的再固化機制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全家福照片與 “報仇” 字跡,如同兩條無形的線,將主角的過去與現在緊緊纏繞,成為了理解創傷記憶再固化機制的關鍵線索。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在心理學中卻有著深刻的內涵,它們對應著 “記憶再固化理論”(reconsolidation),揭示了創傷性記憶對個體心理的深遠影響。


根據 “記憶再固化理論”,當我們回憶一段記憶時,這段記憶並非只是簡單地被提取出來,而是會被重新編碼和鞏固。對於創傷性記憶來說,每次回憶都像是在傷口上撒鹽,讓痛苦的感受再次被激活,導致患者陷入 “強迫性重覆” 的痛苦循環中。主角在看到全家福照片時,那些與家人共度的美好時光瞬間湧上心頭,但同時也伴隨著失去家人的痛苦和自責。這種覆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讓他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只能不斷地在痛苦中掙紮。


導演在呈現這些元素時,刻意采用了褪色色調與扭曲構圖,這種獨特的視覺處理方式進一步強化了記憶失真的病理特征。褪色的色調讓照片看起來仿佛來自遙遠的過去,充滿了歲月的滄桑感,暗示著記憶的模糊和不可靠。而扭曲的構圖則打破了畫面的平衡,營造出一種混亂、不安的氛圍,象征著主角內心世界的崩潰和混亂。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視覺元素,導演將創傷性記憶的痛苦和折磨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主角的內心痛苦。

四、社會隱喻的病理切片

4.1 資本異化下的集體癔癥

影片中夫妻因投資失敗而精神崩潰的主線,猶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成為了社會焦慮的生動縮影。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人們在資本的浪潮中奮力前行,試圖通過投資實現財富的增長和生活的改善。然而,市場的不確定性如同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給人們帶來沈重的打擊。


當陳法拉飾演的角色在赤腳狂奔時,她那緊攥著股票憑證的手,仿佛握住的是她全部的希望與未來。而此時,股票憑證卻如同一張催命符,將她拖入了絕望的深淵。與這一畫面形成荒誕對照的是象征救贖的十字架,在物質主義的狂風暴雨中,十字架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它所代表的精神信仰在物質的沖擊下搖搖欲墜。這一對比深刻地揭露了物質主義對精神世界的侵蝕,讓我們看到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人們逐漸迷失了自我,精神世界變得荒蕪。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而是一種集體癔癥的體現。在社會的大舞台上,人們被資本的力量所驅使,陷入了一種盲目追求物質的狂熱之中。成功被簡單地定義為財富的積累,幸福與快樂也似乎與金錢的數量成正比。當投資失敗的風暴來襲,人們的精神防線瞬間崩塌,陷入了無盡的恐懼與絕望之中。這種集體癔癥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心理健康,也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讓我們反思,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是否應該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充實,尋找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內心平靜和幸福的東西。

4.2 醫療體系的權力博弈

精神病院的場景,宛如一個權力博弈的戰場,醫生群體對 Dr.Man 治療方式的排斥,深刻地映射出現代醫學模式中生物 - 心理 - 社會模型的割裂。在這個看似救死扶傷的地方,卻隱藏著各種權力鬥爭和利益糾葛。


Dr.Man 的治療方式或許過於激進,或許打破了傳統的醫療常規,但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患者的康覆,試圖從心理和社會層面去理解和幫助患者。然而,他的理念卻遭到了其他醫生的反對,他們更傾向於遵循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注重藥物治療和生理指標的監測,而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這種分歧背後,是權力的較量。傳統醫學模式在醫療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話語權,而新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則面臨著重重阻礙。


病房中懸掛的心電圖曲線,不再僅僅是生命體征的記錄,更成為了制度化規訓的視覺符號。它象征著醫療體系對患者的控制和管理,患者被簡化為一系列的數據和指標,他們的情感、經歷和內心世界被忽視。在這個體系中,患者失去了作為人的主體性,成為了被動接受治療的對象。


《贖夢》通過這樣精密的心理敘事,如同一位醫術精湛的外科醫生,完成了對現代精神困境的深度解剖。它讓我們看到了精神疾患背後覆雜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因素,以及醫療體系在應對這些問題時的不足。當片尾字幕緩緩浮現,觀眾們不僅僅是見證了角色的救贖歷程,更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推著,被迫直面自身潛意識中的陰影。這部影片的價值,就在於它勇敢地撕開了社會光鮮表象下的精神瘡疤,讓每個觀眾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心理分析師,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思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當你看完《贖夢》,開始想加深對潛意識的了解,可以透過學習催眠,成爲潛意識溝通大師!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