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atsapp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搜尋

《照顧者安睡指南》

五分鐘靜觀放鬆法,找回屬於你的安穩睡眠

身為照顧者,您是否經常覺得「連睡覺都是一種奢侈」?夜半起身協助家人後,腦中不斷盤旋明天的待辦事項,身體明明疲憊卻難以再度入睡……長期下來,不僅精神耗損,更可能影響照顧品質。以下提供兩項簡單技巧,幫助您在碎片化的休息時間中快速恢復精力。



睡前靜觀呼吸法
睡前靜觀呼吸法

一、睡前「靜觀呼吸法」:按下大腦的暫停鍵

適合情境:結束一天照顧工作後,腦中仍不斷回想白天發生的事。


三步驟操作:


調暗燈光:準備睡覺前,先將房間光源換成暖色小夜燈,告訴身體「該休息了」。


掌心貼腹:平躺或側躺,將一隻手輕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時手掌的起伏。


數息練習:吸氣時默數「1、2、3、4」,吐氣時數「5、6、7、8」,專注在呼吸的長度與溫度。若思緒飄走,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數數即可。


關鍵作用:

這種「單點專注」的練習,能逐步緩解大腦的焦慮迴路。研究顯示,持續5分鐘的靜觀呼吸,可降有效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就像為過熱的手機開啟「飛航模式」。


二、夜半醒來時「自我安撫對話」:中斷焦慮循環

適合情境:凌晨協助家人後,躺在床上越想越清醒。


三步驟操作:


接受清醒狀態:與其焦躁地想「再不睡明天就完了」,試著對自己說:「沒關係,現在休息多少都能補充體力。」


啟動感官轉移:


聽覺:專注聆聽房間外的蟲鳴或風聲


觸覺:用臉頰輕蹭枕頭,感受布料質感


嗅覺:塗抹少量薰衣草精油在手腕(需事先測試是否過敏)


想像復原畫面:閉眼想像「全身肌肉像冰淇淋般緩緩融化」,從腳趾到頭頂逐步放鬆。


關鍵作用:

照顧者的深夜清醒常伴隨「如果……怎麼辦」的災難化思考,透過感官刺激與正向自我對話,能打破負面思維鏈,讓身心重回平靜狀態。


照顧別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

實驗發現,連續三天睡眠不足時,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會下降60%。請將這些練習視為「睡眠急救包」,每天抽出10分鐘練習,就像為手機定期充電。記住:您不需要追求「完美睡眠」,即使片段休息也能有效恢復體力。今晚就從「5分鐘靜觀呼吸」開始,為自己儲存明天的能量吧!


 
 
 

Comments


bottom of page